《新课标下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开题报告
常州市虹景中学 蒋钰 储学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1.国内外研究述评
(1)国外研究综述
地理位置和历史的不同导致了各个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直接影响着第二语言的习得。在初中的第二语言教学工作中,英语的阅读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许多年来,很多相关研究都表明初中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有着必然的关系,第二语言的习得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是离不开的。
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 Sapir 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时发表过一篇代表作《语言论》。他首先提出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强调了两者的重要性。他曾经表达过,我们的生活性质是由各种做法和信念的总体所决定的,而这些做法和信念是由社会继承下来的,也就是说,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想对语言有真正的了解,就要把语言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相结合起来,但是当时此观点还没有渗入到英语教学里面。
20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美国的一个名叫拉多(Lado)的著名语言学家著有一本书,名叫《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拉多明确指出了文化和教学的关系。尤其指出文化教学应该是外语教学的一部分。从人类开始产生文化一直不断发展到现在,语言和文化总是并肩前进的。因此,文化的差异性应在英语教学中被重视,从而不会让学生因文化迁移而出现错误。但是在此理论基础上,拉多更注重的是英语与母语之间的对比语言教学,形式上比较单一。
Goodman(1967)对阅读过程重新定义,觉得做到有效阅读一定要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在接下来的近 20 年里,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逐步形成,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也逐渐被语言学界的专家们认真地研究起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在 1972 年发表了《文化与社会中的语言》和《论交际能力》,指出了语言是与文化和社会交际能力分不开的。1977 年,D.G.Rumelhart 做了大量的语言与文化相关的研究。这期间的研究观点整体表明一个学习语言的人不能只表面的学习语言,不是会说就可以的,语言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运用,在具体语境当中的使用,在不同场合中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海姆斯的论文的发表,使得语言学界开始加深了对语言教学中的社会交际与文化知识的探讨,语言教学领域中也开始进一步重视文化的渗透,把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用到了外语的教学中。起初阅读是被看做被动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后来,Goodman 阅读模式下的读者转变为主动者,背景知识也变成了基础。但是这段时间所进行的应用是笼统的应用,并没有全面的开展,也没有标明哪个阶段的外语学习适合渗透文化知识,只是对语言符号的识别与确认。
20 世纪 80 年代,在此期间,很多外语教师和语言的学习者都意识到了在语言学习中渗透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外语课堂教学也更多的渗入了文化知识。这是第二语言教学中重视交际能力最辉煌的年代,明确指出第二语言教学内容中包含文化。文化教学可以使语言教学时的情景更真实,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语言的环境与用途,促使学生运用语言,增加社会交际能力。
20 世纪 90 年代,外语教学的目标曾在英国的《国家教学大纲》中指出:对外语学习者要培养关切异文化和异文明的意识。这段时间已经明确地把跨文化知识渗透到了中学的外语教学中,使学生更好的去运用外语,更深刻地理解外语。
(2)国内研究综述
在中国的 20 世纪 50 年代,罗常培作为语言和文化研究的代表,发表了自己的专著《语言与文化》,书中主要讲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他的著作凸显了文化在语言上的重要性。
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社会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接触不同文化的机会。中国越来越全球化,第二语言的习得尤为重要,这时虽然没有很大的研究成果,但是许多语言学家们却已经开始重视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深入地对跨文化进行了研究。1980 年,许国璋发表了论文《词汇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教学》,主要认为中国开始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渗入文化知识。1982 年,胡文仲编写发表了《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用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跨文化交际对英语学习的作用;1989 年,邓炎昌和刘润清合著了一本《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书中举例具体对比了英语和汉语的异同。这些著作都更好的阐明了文化在语言当中的作用。
20 世纪 90 年代,胡文仲的又一篇著作《文化与交际》问世,将国内的各种语言教学和文化与交际方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1997 年,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语教学与文化》,从文化自身的角度、国内外文化教学的角度、文化教学的角度来分析论述国内外教学中文化的教学与研究。1998 年,胡文仲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这一著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的联系。这一期间的论著通过多角度分析,已经把跨文化知识推向了英语教学中,并开始在阅读中进行简单的渗透。
21 世纪的开始,中国外交不断变得强大,英语教育越来越深受重视,中国逐步加深了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个别学者还强调跨文化意识培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提出了相关的策略。2004 年,王力美和邓毅在《浅谈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一书中明确指出,学生要有计划、有系统地接受文化教育,实现跨文化交际,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2009 年,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育硕士吴峰在期刊中发表论文《新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2016 年,江苏省的杨银在《教师通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文章中提出,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农村英语阅读教学,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教学策略。
课题研究者对本研究课题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查阅与分析,虽然前人专家们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去分析解决。因此,课题研究者将借助于这些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策略研究。
2.研究价值
(1)课程改革已推进多年,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正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但就英语学科而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甚至是填鸭式的灌输仍有较大的市场,本课题研究就是从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出发,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具体策略,为全面落实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提供新的教学范式,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新的动力。
(2)本研究通过教师多种方式的鼓励和引导,学生真切、真心、真情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感知文化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1.文化意识
“所谓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赵同庆,2007:3)。”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涉及教师与学生的经历与英语作为本族语的经历,这两者之间的复杂的辨证处理方法,它同样应该是“既涉及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英语时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如:听、说)和语言产出(如:读、写、评)的自觉性外,又涉及目的语和本族语文化相互融合的一种积极的意识(陈琪,2002:84)。”《标准》中明确说明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转引自刘莹,2014:10)。
2.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有很多种不同的含义,社会学中对它的理解主要是针对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文化而进行解释的;文化学中是指文化的敏感性或洞察力;在交际学上,跨文化意识则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所具有的多元文化意识,这是避免受不同文化影响而出现语用失误促使交际成功进行的保证;从认识的角度分析,跨文化意识主要是指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转引自涂志勇,2015:3) Hanvey(1979:25)认为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Legutke﹠Thomas(1991:10)认为跨文化意识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经历的一种复杂的辨证的处理办法,需要不断协商和观念的互动。毕万继(1998:19)认为跨文化意识就是指对人类所具有的各自制造其独特文化的基本能力,对不同社会的人们的不同观念和行为予以理解和承认。不仅仅是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也是一种促进文化融合和发展的积极意识。因此,可以认为文化意识的内涵除涉及对异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外,还应该包括文化的平等观,文化理解和传播融合。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在众多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形成的。建构主义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的信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有选择地去接受外部信息,在大脑中建构其意义。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特性化发展,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将知识和自己的特性结合在一起,从而内化成为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三、人们应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从而形成知识,而且涉及大量非结构性的知识(转引自左广明,2005:1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转引自杨银科,2011:21)。
从建构主义看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涉及到文化知识、国家历史、风俗习惯、个人情感、宗教信仰等等,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引用教学模式,如果仅仅涉及到文化知识,那么可以选择自下而上的模式,进行不断地练习和巩固;如果涉及到多个维度,那么培养学生也必然是多维度的,那么我们更倾向去相互作用的模式。这也要求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课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完成预案的过程中多搜集相关资料,在大脑中构建初步板块。
(2)课堂上,老师结合文化背景创设情境,并且设置的问题要求巧妙多样。引导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合作、共同分享,进一步完善大脑图式板块。
(3)课后,教师鼓励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借助书籍、报刊和杂志等补充相关文化背景,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在已有的文化知识及文化背景下,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大脑图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学习一门语言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尤其是在英语阅读中。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还停留在以词、句、语法为主的教学,跨文化意识没有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为了了解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总体认识,老师在课堂上采取的主要教学途径以及通过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在哪几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研究立足于初中英语阅读课堂,希望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适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文化培养方法,为一线英语教师提供参考。
1.研究目标
(1)初中生对阅读课堂上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认识如何?
(2)教师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态度如何及主要的培养方式有哪些?
(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有哪些具体作用?
2.研究内容
(1)英语阅读课堂文化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
(2)学生跨文化意识程度前、后调查测试
(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实施策略研究
(4)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实践
(5)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实施策略的反馈与评价
(6)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的可实施性和创新性研究
四.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做题的正确率。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单一的思维模式。将文化知识融合到课堂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增强了课堂浓厚的学习气氛。当然,在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自身文化底蕴不足,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形,打击了教师传授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完成来时布置的学案时,态度不够端正,只是纯粹认为是一份作业,应付完成即可,没有发挥出学案的价值,更加不会主动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拓展文化层次。为了将文化意识更好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方面
首先老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增强自我文化意识,提高自身文化内涵,提升自身文化层次。老师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碗水”,当然教师提升自身文化内涵的方法很多,教师自身可以相关书籍、杂志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来学习单词的文化内涵,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老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应多样化、巧妙化,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合作、共同探究。老师除了要了解词汇表面的知识,也更要结合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教师在英语阅读课堂上也应转换角色,从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传统只注重文化的视角转变为既注重基本知识又注重文化知识的视角;从单纯地讲解书本知识到联系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兴趣;从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做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学生方面
首先作为学生,应发挥自我能动性,在课前模块中,针对老师的预案,做充足的准备,在课堂上应主动与他人合作探究,共同分享事先准备的资料,针对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要开动脑筋,联系上下文,更要联系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灵活回答,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学生更应该利用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在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作业前提下,利用期刊、杂志和互联网等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在阅读相关文章时密切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相关文化知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效率。
2.可能的创新之处
(1)教学方法创新。本研究在突破初中英语阅读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基础上,系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研究机制创新。通过与多校骨干教师的合作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附近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料,收集关于中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论文和专著,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国内外跨文化意识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个专题研究。
(2)问卷调查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方式相关问题的调查,探究跨文化意识培养对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方面的影响,之后根据研究进展的实际状况,选择部分调查对象进行再次调查,以验证结果和推论。
(3)观察法。通过课堂观察,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正和完善英语阅读教学的形式和结构以及实施策略。
(4)访谈法。在自愿基础上,根据实现拟定的提纲,从受测的教师和学生中随机抽取10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如何看待解读《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要求,如何认识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5)行动研究法。通过开设课题研究课,组织教学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探索、总结、验证和完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3.可行性分析
(1)研究人员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强。课题组核心组成员大多为英语学科教学骨干,在学科教学方面颇有研究,多年来致力于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这一支研究队伍既又具有理论研究专长的成员,又有在实践层面具有特长的教师,每一位研究成员在本学校都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号召力,是一支研究力量比较强的队伍。
(2)研究基础扎实、保障机制完备。围绕本课题,课题组做了大量的文献搜集工作,通过筛选共搜集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质量较高的研究论文两百余篇;通过访谈法进行初步调研,听取了一线教师、学校的课程管理者和多位学生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当前研究对于教师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升课程整体实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计划周密。在研究时间方面,我们在课题立项后,将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和时间表,按照时间表的进程安排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时间应该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
六.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搜集资料,撰写课题申请书。
(2)课题论证。召开开题论证会议,聘请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实施准备阶段
(1)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制定相关的研究制度,进行研究任务分工,共同研讨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
(2)学习相关文献资料。课题组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收集、分析和梳理,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前提和基础。
第二阶段:行动研究阶段
(1)开展多种形式研究活动。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定期举行课题组活动,形式以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为主体,同时采取读书沙龙、主题研讨、成果展示和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
(2)进行课题的中期评估。课题组召开会议,全体成员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中期阶段研究成果的展示。
(3)根据中期评估情况,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调整合修正。进一步持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准备结题,写出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有关资料,编辑《新课标下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的研究专题。申报课题研究成果,申请结题,做好结题工作。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及任务分工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承担者 | 完成时间 | |
阶段成果 | 中期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
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问卷 | |||
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基本策略 | 论文 | |||
最终成果 | 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蒋钰 | |
教学策略研究 | 论文 | 储学敏 | ||
教学案例 | 视频 | 全体组员 |
八.课题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1].陈琪,(200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何光敏,(2016),浅论高中英语阅读课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3].肖士琼,(2010),跨文化视域下的外语教学[M]. 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
[4].赵同庆,(2007),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5].Tomlinson, J.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6].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