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初,我通过自主申请和组内推荐,将于本学期开设一堂市级公开课。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本次公开课的课题是语法课,并且还需要基于新课标理念,“所有的语言学习活动都应该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即进行主题意义下的语法教学。五月份,公开课的开设便提上了日程。
准备这节课前,我先解读了单元内容,本单元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内容涉及国际慈善机构。于是,我先从各种途径搜集关于被动语态的课件,遗憾的是,甚少有课件是基于该单元主题语境来设计的,因此我转而去搜集一些关于主题意义下语法教学设计的文章,了解基本思路。起初,我以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几个慈善机构的图标为导入,引出Oxfam的话题,再延伸至国内慈善机构的发展,最后通过Further thinking环节让学生思考怎样帮助他人。但我转念一想,最后的串线似乎偏离了“慈善机构”这一主题,而绕回到第六单元的帮助他人这一主题语境。
因此,我又再次对单元内容进行解读,明确主题意义,并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进一步了解国际慈善机构;熟练掌握被动语态的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能够正确应用被动语态介绍慈善机构。
于是我将环节重新设计为先了解国际慈善机构-Oxfam和国内慈善机构-Project Hope,同时依托教材和课外语篇,让学生在语境中获取、操练、应用语法知识,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帮助和支持我们的慈善事业。本条主线的选定也得到了组内老师的认可。
5月11日,我开始了第一次试上,导教曹老师也莅临听课指导。由于是第一次接触主题意义下的语法教学,我忐忑不安的试上完了本节课。
课后,曹老师对我这节课的切入点和整堂课的设计框架给予了肯定,但也指出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单词拖音明显,后期需多加注意;其次,语法课上的领读环节稍显累赘,有些环节难易度把握不够准确,需进行调换,环节设计应先易后难;最后,时间不足是最大的问题,个别环节可以稍加删减,部分环节可以设计的再简单些,适当的为学生搭建支架,从而保证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最后的生成。“如果最后的生成环节可以得到展示,那一定是本节课最为出彩的地方。”曹老师说道。对于部分环节的串联,曹老师也给出了很多方法性的指导。
曹老师的肯定使我有了很大的信心,曹老师的建议也让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相信下周的课堂会更上一层楼!
撰稿:储学敏
拍摄:蒋钰
审核:曹志娟,吴文超